
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
與考生自由互動、并且能直接與專業(yè)老師進行交流、解答。
關注公眾號
服務時間08:00-24:00免費課程/題庫
微信掃一掃
2020年菏澤成人高考報名已經(jīng)開始,今年我省依舊采取網(wǎng)上報名+現(xiàn)場確認的形式進行,考生可通過菏澤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成考網(wǎng)上報名系統(tǒng)進行在線報名,今天菏澤成考網(wǎng)學習中心為大家整理2020年菏澤成人高考高起點語文常識知識。
1、四書五經(jīng)四書: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。
五經(jīng):《詩經(jīng)》、《尚書》、《禮記》、《周易》、《春秋》。
2、《詩經(jīng)》
是我國第1部詩歌總集,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305篇,是我國現(xiàn)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。
《詩經(jīng)》主要依據(jù)音樂特點作為標準來分類,即風、雅、頌三類。"風",是地方民間音樂曲調的意思。"國風"是15個地區(qū)的樂歌。"雅",正也,即標準音,是王畿附近的樂曲名稱。"頌"是宗廟祭祀的樂歌。重點篇章:《采薇》
3、簡述《詩經(jīng)》的藝術成就
(1)直抒胸臆的特色
《詩經(jīng)》中無論是積極干預時政的怨刺詩,抒寫民間疾苦的役役詩,還是反映社會生活的婚戀詩、農事詩,無不直面人生,表達真情實感,不作無病呻吟。因為《詩經(jīng)》真實地反映社會人生,開創(chuàng)了現(xiàn)實主義的創(chuàng)作方法,成為我國古代詩歌創(chuàng)作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。
(2)賦、比、興的表現(xiàn)手法
"賦、比、興",是后人研究《詩經(jīng)》時總結出來的三種詩歌藝術表現(xiàn)方法,與"風、雅、頌"合稱"六義"."賦",就是鋪陳直敘,不用比,興,直截了當?shù)劁仈?、抒情、描繪,把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有層次地說出來。"比"就是比喻,打比方。"興" 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的開頭,通過聯(lián)想以觸發(fā)起詩人思想感情勃發(fā)的表現(xiàn)方法。
《詩經(jīng)》賦、比、興手法的運用,極大地豐富了我國詩歌的表現(xiàn)藝術,對形成中國詩歌興寄遙遠、含蓄蘊藉的特有風貌起著重大作用。
4、《尚書》
是我國第1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歷史文獻?!洞呵铩肥俏覈F(xiàn)存的第1部編年體斷代史,是繼《尚書》之后以記事為主的一部史書。《國語》是我國目前最早的一部國別史?!蹲髠鳌肥俏覈?部記事完整的編年史,也是一部文學價值很高的歷史散文著作,標志著史家之文發(fā)展到一個嶄新階段?!稇?zhàn)國策》是一部 "亦史亦文"的著作,其文學性相當高,在歷史散文的發(fā)展上達到了新的高峰。
5、《戰(zhàn)國策》的藝術成就
刻畫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,注意表現(xiàn)其性格特征和內心世界,血肉豐滿,形神兼?zhèn)洹!稇?zhàn)國策》打破 "編年"限制,以人物游說活動為中心,并以此統(tǒng)率記言、敘事,安排情節(jié)結構,描寫人物,開了人物傳記的先河。
6、《史記》
《史記》是我國第1部以寫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通史,全書由12本紀、10表、8書、30世家、70列傳組成,計130篇,記載了上自黃帝、下至西漢武帝時代約3000年的歷史。
“本紀”是全書提綱,以王朝的更替為體,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;其中記載先秦歷史的五篇,依次是五帝,夏,殷,周,秦;記載秦漢歷史的七篇,依次是秦始皇,楚霸王項羽,漢高祖劉邦,高后呂雉,漢文帝劉恒,漢景帝劉啟和漢武帝劉徹。
“表”用表格來簡列世系、人物和史事。
“書”則記述制度發(fā)展,涉及禮樂制度、天文兵律、社會經(jīng)濟、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容。
“世家”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和特別重要人物事跡。
“列傳”是帝王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跡和少數(shù)民族的傳記。
7、各朝代的代表性文學體裁
漢賦、唐詩、宋詞、元曲、明清小說。
8、唐詩宋詞我們較為熟悉,注意分辨不同風格的代表人物。比如豪放派、婉約派、田園派等。
元曲四大家: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、白樸、馬致遠、鄭光祖
9、四大名著大多誕生于明清:
《水滸傳》施耐庵(元末明初)
《三國演義》羅貫中(元末明初)
《西游記》吳承恩(明)
《紅樓夢》曹雪芹(清)
10、中國八大古都
2004年11月,中國古都學會,認定鄭州為第八大古都,因此就有了八大古都之說:西安、南京、北京、洛陽、開封、杭州、安陽、鄭州。
成人高考院校專業(yè)指導專屬提升方案
未經(jīng)授權不得轉載,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。
轉載請注明:文章轉載自 菏澤成人高考 [http://www.cn2gx.cn/]本文關鍵詞: 菏澤成人高考 成人高考高起點語文
菏澤成考網(wǎng)申明:
(一)由于各方面情況的調整與變化本網(wǎng)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,敬請以教育考試院及院校官方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。
(二)本網(wǎng)注明信息來源為其他媒體的稿件均為轉載體,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(yè)性學習目的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有內容與版權問題等請與本站聯(lián)系。聯(lián)系方式:郵件429504262@qq.com